看過這樣一句話:“一個人是一條龍,三個人是一條蟲。”
很多人都喜歡突出個體的作用,期待自己卓爾不凡。直到年老的時候,才發現,不管自己多有本事,仍舊鬥不過一個群體,還不得不依賴社會群體。
菜是別人種的,衣服褲子是別人做的,房子是別人建的,病了要找醫生,閒來無事去找人打麻將……哪有人能夠真正獨來獨往呢?
因此,我們要學會群處。就算你不喜歡這個社會,你起碼要擁有一個像樣的家庭。
1、有道是,家有一老,如有一寶。
一個好的家庭裡,老人是開心的,兒女是孝順的,孫輩是陽光的。
把每一個家人,都變成最優秀的人,這個家庭就更優秀了。帶著這樣的想法,我們要拒絕“廢物式養老”,並且長期堅持下去。
2、把老人當成年輕人養,是兒女應有的態度。
“媽,不懂就別問。”
“爸,那是我的筆記本電腦,你別動。”
“看你,都七老八十了,還想那麼多干嘛?”
捫心自問,作為兒女,你有沒有說過以上幾句話?
兒女恰逢中年,每天都很忙,顧得了工作,就顧不了家;管好了孩子的學習,卻忽視了對父母的教育。
看著父母這不會,那不會,真的很煩躁。如果要自己教父母做點什麼,覺得沒有必要。
老人嘛,在家看著孩子,去接送孩子上學放學,跳跳廣場舞,坐在牌桌前,日子就過去了。至於時代變成了什麼,老人還有什麼夢想,就算了。
要是失去伴侶的老人,要談個戀愛,兒女馬上精神緊張。一來擔心父母被騙,錢財流到外人的腰包裡;二來是絕對老人卿卿我我的,很丟人。
節目《暢所欲言》裡,小夥子杜林知道母親楊淑華戀愛了,對像是劉某。
杜林想辦法阻止母親和劉某在一起。原因是劉某還年輕,母親六十多歲了,年齡上不合適,有騙錢的嫌疑。並且,劉某和母親相戀時間不長,就談結婚,意圖難以確定。
母親楊淑華卻認為,戀愛是自由的,如果兒女拚命反對,那就只能互不交往了。
在場的嘉賓認為,杜林是有偏見的,忽視了母親的選擇權。
作為旁觀者,不難發現,兒女的認知和父母的認知是有很大差距的。很多兒女,喜歡用自己的主觀態度去“規范”父母的言行舉止,父母只能處於被動。
孔子說過:“色難。有事,弟子服其勞;有酒食,先生饌,曾是以為孝乎?”
時代變好了,父母不再為吃穿發愁,但是他們卻被時代拋棄了,一臉的愁容。比方說,不懂得用智能手機,不知道網絡是什麼,不能用網絡平台幫助自己出行。
自覺幫助父母跟上時代,找到活著的價值,多理解父母“奇怪”的舉動,少一些反對,行孝就順了。
3、老有所為,是老年人應有的自律。
看過這樣一句話:“老人最大的痛苦,就是知道自己老了,一無用處了。”
看著家庭發生了不愉快的事情,知道兒女活得很難,自己卻無能為力。這時候,老人覺得自己是家庭的累贅,而不是長輩。
4、人這一生,靠天靠地,不如靠自己。
作為父母,你應該有自己的人生規劃,如果兒女支持,固然是好事,如果兒女不支持,那就自己“單干”。
當父母堅持追夢的時候,兒女最終還是要支持的。畢竟,血脈至親,無法割捨。
有一個叫尹玉鳳的老人,74歲開始學繪畫,76歲舉辦了個人的畫展。她用兩年時間,展示了“今天也要重新出發”的精神。
尹玉鳳生於湖南洞口縣,長期生活在新疆,老伴過世後,去了上海,和女兒一起居住。女兒張平是畫家,因此母親耳濡目染,主動加入了繪畫的隊伍。
現在,老人在行業裡小有名氣,還出版了自己的繪畫集。
喜歡這樣幾句歌詞:“在最黑暗的那段人生,是我自己把自己拉出深淵。沒有那個人,我就做那個人。”
真的不要過分信任“命裡有時終須有、命裡無時莫強求”之類的道理,認命是為了認清命運,然後改變命運,從來不是聽天由命。
積極向上的人老人,是最美的夕陽紅;頹廢的老人,只是在夕陽裡嘆息,接下來就進入了黑夜。
追夢、建設美好家庭、行善積德,力所能及地去改變自己,人生仍就有無數的春天。
5、幸福的家庭,是有共情力的。
有一個心理學術語,叫“共情力”。也就是說,每個人都要站在對方的角度去理解。
“子非魚,安知魚之樂?”這是很常見的做法,而幸福的做法,就是“我是魚,才知魚之樂”。
家庭裡,每個人都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,大多數的問題,就能迎刃而解了。
其一,作為父母,理解兒女難處,養老盡量靠自己。
養老金、存款、房子等,都有了,老人要做點什麼,就自己說了算。詩和遠方一直都在,任何時候都可以去追。
也許,很多的想法,都沒有什麼意義,但只要自己開心,就有意義。
其二,作為兒女,知道父母需要什麼,為父母追夢創造條件。
父母要做什麼,不要馬上反對,應該心平氣和地談一談,討論其可行性。也許,很多擔憂是多餘的。
稍微給父母創造一點點便利,父母就會感激不盡。畢竟,精神上的鼓舞,勝過一大堆的禮物,比給錢更實在。
人生最大的遺憾,就是一直在遺憾中度過。
人為什麼遺憾呢?誰都不是誰的附屬產品。
能愛的就好好愛,能走的就開心走,想做的就馬上做……別侷限於年齡,不困頓在自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