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老了,走不動時,才知道子女的孝心是有因果的

古人說:“勿以不孝口,枉食人間谷。天地雖廣大,難容忤逆族。”

又說:“孝順還生孝順子,忤逆還生忤逆兒。”

關於勸說孝道的古訓很多。很多人認為,兒女應該無條件地孝順老人,就算老人有天大的過錯,也要原諒,畢竟是血脈相連的關系。

其實,“孝道”兩個字拆開來看,不僅僅要孝順,還要講道理。

任何事情,都可以追根溯源,有因有果。老人是否過得好,一方面是兒女的關照,一方面是“自愛”。唯有兩方面結合,才能安度晚年。

一個人在生龍活虎的時候,不會感受到兒女的作用,一旦走不動了,進入苟延殘喘的階段,家風的傳承,兒女的孝心,就體現得淋漓盡致。

1、老人是否被兒女孝順,中年時就有了徵兆。

電視劇《三十而已》裡,女兒顧佳忽然夢見父親犯病了,她因此擔心獨居的父親,並且請父親到自家來住。

父親拒絕了顧佳的請求,並堅持要去養老院居住。

雖然顧佳的願望落空了,但是孝心一目瞭然。

認真觀察一番,就會發現,顧佳的孝心,不是空穴來風的,而是事前就設下了“伏筆”。

顧佳的母親,很早就過世了。父親含辛茹苦地拉扯她長大,並且幫助她成家立業,還幫忙帶外孫。

父親說了這樣一段話:“兒女就是咱們前世的債啊!沒本事咱們就當好那渡人的船。”

按照常理,父母是一條大船,載著兒女在風雨裡穿梭,想盡辦法讓兒女在美麗的彼岸上岸,然後過上夢寐以求的生活。

可是,很多父母,存在道德素質不高、自以為是的問題,導致兒女之間矛盾不斷,兒女也變成劣質的人。

其一,父母最愛的孩子,往往是最沒有用的孩子。

很多父母,想盡辦法讓讀書厲害的孩子,一步一步走出家鄉,去遠方謀生。並且把積蓄都掏出來,給遠方的孩子在城裡安家。

沒有出息的兒女,只能在家門口打工,或者接過父母的家業,苦苦經營。

“陪伴才是最好的孝順”,父母老了,真正的依靠是“沒有出息的兒女”,而那個遠方的孩子,要麼給一點贍養費,要麼“銷聲匿跡”。這樣一來,就出現了家庭內耗,真心贍養父母的孩子,也會發牢騷。

其二,無底線地對兒女好,會被當成理所當然。

中年的父母,沒有遠見,把所有的錢財都給了兒女,以為老了,可以有依靠。可是,兒女們覺得,自己得到的好處太少,孝心就消失了。

有遠見的父母,會留一手,准備房子、錢財等養老必需品。就是走不動了,起碼還能去住養老院,能自己負擔生活費用。

其三,父母沒有孝順家裡的老人,家風就敗了。

父母不孝順老人的做法,一旦被兒女看到了,就會導致“有樣學樣”。因此,父母的老年生活狀態,就是自己中年時對待老人的樣子。

2、兒女是否孝順父母,取決於兒女的格局和良心。

孩子能否走多遠,取決於父母的格局大小。這是公認的一種說法。

反過來看,兒女的格局,決定了父母的結局。

沒有格局的兒女,緊緊地盯著父母手裡的錢,而不是自己去賺錢;盲目服從枕邊人,忽視了自己的形象;總是斤斤計較,記得父母的不好,忘記父母的 不好。

有大格局的兒女,懂得“吃虧是福”的道理,就是自己沒有得到父母的關愛,也會感恩父母給了自己飯吃。

一位網友說,她的一位遠方親戚,都70多歲了還在給人做保姆。

前幾天,這位遠方親戚本想去大兒子家住幾天,但是兒媳給她臉色看,非常冷漠。她實在無法忍受,只好回到自己那個冷清清的家,

看著她落寞的背影,內心很不是滋味。

結語:

很多時候兒女的不孝,是做父母的本來就沒有做好好的榜樣,俗話說身教勝於言教,孩子在小的時候,做父母的就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,給孩子帶來正確思想觀!

都說孝道是兩代人的互動;不孝也是。

主持人李艾在一次節目中,談到了帶著72歲的母親去看病的場景。

醫生說,老人身體好,會長壽的。

母親卻搖頭,說:“我不想長壽,長壽對小孩不好。”

一句話,讓李艾深受感動,也體現了兩代人的互動。如果多一些這樣的互動,情感就會變得濃烈,情感就能取代平時生活中的各種摩擦。

對於“心窮”的家庭來說,人高壽,則多辱;對於貴氣的家庭來說,人高壽,必多福。

每個人都會變老,你對老人的樣子,就是你老年的樣子。

一報還一報,誰別自以為是。

One comment

發表迴響取消回覆

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。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